千年古城“活进”元宇宙百年书房“化身”童书馆-凯发app

应用

千年古城“活进”元宇宙百年书房“化身”童书馆

被重新活化后的深圳大鹏所城成为备受喜爱的红色文旅“打卡点”。截至目前,年接客量已将近450万。这座被称为深圳文化之根的古城重新唤醒了人们的兴趣。

近日,被重新活化后的深圳大鹏所城成为备受喜爱的红色文旅“打卡点”。截至目前,年接客量已将近450万。这座被称为深圳文化之根的古城重新唤醒了人们的兴趣。随后,记者走访中发现,大鹏所城不是孤例。如今在南粤大地上,一大批古城古镇古街正萌发新绿,充满了春的活力。在科技和文旅创新的加持之下,古城、古镇、古街历史故事中的酸甜苦辣,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能更加直观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在这里,游客们不仅仅是打卡留念,更是在读一本古书,品一段历史,体会一个地方的千年沧桑。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如何让老城镇诞生新活力,将历史遗迹从传统的保护利用升级为“活化”开发,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随着资本的进入,运用古城古镇古街区的市场潜力进行流量变现和产品创新转化,也成为一种新业态。

大鹏所城

艺术化手法 科技化手段让古城活化

历史可以埋在故纸堆等人挖掘,也可以被活化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

在深圳大鹏所城的南城门,有一段细节引人思考:城门中间黑色的土砖是14世纪明朝洪武年间的遗产,城门两边的红砖是1984年修补而留下,墙顶的一排黑砖则是1998年增补的。不同的墙砖跨越600余年,却浑然一体,共同呈现着历史的沧桑。修旧如旧,这段城门斑驳的墙面展示着古城镇活化的圭臬。

大鹏所城始建于公元1394年,是深圳的“文化之根”,也是深圳别称“鹏城”的由来。大鹏所城有近千栋民居,城内文物古迹资源众多,有21处全国重点文物建筑、11处遗址及73处未定级文物建筑。近年来通过深度挖掘、活化利用,大鹏所城的多项红色文化资源升级为备受游客喜爱的红色文旅“打卡点”。

活化利用是为了实现对历史建筑更好的保护。漫步青石板的老街,触摸着斑驳痕迹的砖墙,映入眼帘的是爬满矮小屋顶的藤蔓植物、百年古树以及随处可见的三角梅、罗汉松……当记者来到大鹏所城,发现这里处处都是历史的味道。

从2016年起,华侨城深东集团跟凯发app的合作伙伴们一起推动所城的保护与活化工作。以前的大鹏所城虽然原汁原味,但慕名而来的游客并不能直观地从残墙断瓦中获悉当初的历史,以及历史背后的故事。活化后的大鹏所城,既保持了原汁原味,也通过一系列艺术化手法和科技化手段,诉说着这座所城700年的沧海桑田。

位于南门街的粮仓,活化成为海防文化体验馆。体验馆在形式设计上注重大鹏粮仓的整体环境塑造,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展区,通过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简单直观又增加了展览的艺术性。同时,采用如多媒体、现场互动展示与体验等多种陈列手法对展览内容进行延伸阐释。在人本化的硬件设施基础上,营造博物馆的游憩空间、设置景观式建筑、交互性观众体验系统,成为百年古城中颇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平台。

位于南门巷的刘起龙将军第,活化成为海防文化体验馆,游客可通过墙面投影观看明清水师练兵动态古画,体验历史巨作《海国图志》的互动游戏,戴上vr眼镜感受惊心动魄的甲午海战……这种数字新媒体展陈方式不仅没有破坏原有建筑,更让老宅子“活”了起来。

走在大鹏所城的青石街道上,记者发现,将文物活化利用和文物保护融合得最好的项目,无疑是怡文楼了。怡文楼是深圳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的21处不可移动国保文物建筑之一,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曾是抗英名将赖恩爵将军家族的书房,也是赖氏家族儿童读书的地方。

今天的怡文楼被活化成为大鹏新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机制的品牌项目。其中,大鹏自然童书馆就坐落在怡文楼二楼,于去年8月26日正式开馆。自然童书馆承担了大鹏新区儿童活动与自然教育基地的功能,共收录逾4000册图书免费对公众开放,给孩子及家长提供了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体验空间。

175年前,这里是当地望族的书房,族中儿童每天在这里诵读诗书;175年后的今天,这里变成了免费的童书馆……在这栋有175年历史的怡文楼里,亘古不变的阳光仿佛穿越百年,同样挥洒在一群埋头苦读的少年身上,历史就这样被传承了下来。

站在这个古书房里,遥想175年前的孩子和今天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地方埋头苦读,时光仿佛就这样凝固。记者看到,这座书房活化成的现代童书馆整体设计以大鹏幽远浩渺的海湾和苍翠蓊郁的山林为灵感,划分为“海洋”“森林”“陆地”三大主题空间,结合大鹏古城的古建筑特色,以蓝、绿、黄三色分别对应三大空间,并大规模使用天然木纹,让空间视觉更加自然柔和。自然展呈区上整齐摆放着一本本鲜活有趣的大自然童书,展示墙上张贴着的“大榕树下居民党史故事会”的影像图片。据了解,大鹏自然童书馆将古建文物与自然教育阵地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文物活化和民生实事的双赢范例。

华侨城深东集团副总经理叶向阳告诉记者:“我们经过大量调研和考察发现,历史遗迹从传统保护利用的层面升级为‘有机更新’‘活化’开发后,运用古城古镇古街区的市场潜力,进行流量变现和产品创新转化。因此,我们希望在保护的前提下,以文旅产业赋能古城镇、历史文化街区,擦亮老城名片,延续城市文脉。”

如今,所城还相继推出了方知书院、咖啡故事馆、问山茶空间等多项文旅融合新业态,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营造出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开放文化街区,使得大鹏所城荣膺首批“深圳文化街区”之首。

新业态带旺了人气,也带来了好口碑。据统计,每两个到大鹏新区旅游的人就有一个到这里“打卡”,截至目前,年接客量已将近450万。2021年2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的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揭晓,大鹏所城文化旅游区成为该批深圳市唯一代表。

沙井古墟

城市创新以一种整体的方式维护历史景观

2021年12月1日,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以下简称“unesco亚太遗产奖”)正式公布,一个来自深圳的项目——“深圳沙井古墟新生”同时获得了“遗产文脉下的新设计奖”和“可持续发展特別认可奖”两项大奖。而沙井古墟的新生也由此再次走入人们眼帘。

这是自2000年unesco亚太遗产奖设立以来,深圳项目首次荣获该奖项;也是中国建筑师首次同时荣获unesco亚太遗产奖的两个主要奖项类别。这次获奖项目是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趣城工作室创始人张宇星博士,与趣城工作室联合创始人韩晶博士共同主持。

沙井古墟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历史街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底蕴,自宋元朝代这里便是广东的重要产盐地,深圳最繁华的商业要津,此后盐退蚝进,开始插杆养蚝,蚝文化不断渗透入这片古村落的每一寸肌理,并逐渐演化成当今沙井最鲜明的文化基因。千年前,它是深圳最繁华的商业要津,千年后,它是深圳最原始的古墟之一。

沙井古墟包括一条古老的河流——龙津河,一幢上千年历史的南宋建筑遗址——龙津石塔,以及几百栋老屋、十几处祠堂,若干古井、牌坊、废墟和遗迹等。今天,它又混杂了城中村、临时建筑与非正规移民社区,整体风貌呈现出极具特色的新旧杂陈和多元共生状态。很多房屋因年久失修而空置,年轻人出门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于此。

该项目团队的“沙井古墟新生计划”是将一段河流进行示范性整治和景观改造,设计新的公共空间,并且策划公共艺术的现场展览,希望能让古墟焕发出生机,复兴地方文化遗产。

如今,这一段河水变得清澈干净,旁边的老屋点缀上了各种绿色植物,河岸景观、龙津水榭等六组改造和新建设计项目分布于龙津河两侧,跟穿过古墟的龙津河完整融为一体,让人能感觉到一种历史的韵味在随着河水缓缓流淌。

以龙津河为例,过去的龙津河曾经通航,从沙井古墟穿过直接流向珠江,是古代市集、贸易、运输的重要通道。历史上,龙津河的宽度曾经达到5米~10米,后来由于墟市的衰弱,河道被逐渐填塞,变成一条宽度仅为2米左右的黑臭水体。现在的龙津河经过治理之后水质清澈,河岸两侧处处是花池、座椅、小桥、步道等,河流得以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可以亲近、触摸、玩耍和游戏的场景。

据项目团队成员介绍,沙井古墟新生是一个包含了河流整治、景观设计、建筑等项目在内的历史空间保护、激活、再生系列计划。在龙津河沿岸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场域地点,如废墟、老屋、戏台等,采用“融合设计”方法,在保持场所特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顺势营造,增加整个地区的在地空间吸引力。团队成员告诉记者:“沙井古墟新生,类似于一种针灸疗法,选择最关键的经脉、穴位,对其进行轻微干预,避免因为突兀的设计介入而造成地区社会结构和空间纹理的断裂。”

200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一直在表彰私营部门和公私合作在成功保护或恢复本区域具有遗产价值的结构、场所和不动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unesco亚太遗产奖评委对该项目的评语体现了它的价值:“沙井古墟项目巧妙地采用了‘城市针灸’的方法,在关键地点置入最少量的设计介入和行动干预,使这个传统商业聚落重获新生。以低成本、低技术的方式修复河岸,并重新利用现存建筑结构和公共空间创造出新的设施,在尊重古老城市形态的同时增强了社区互动。在复兴本地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该项目证明了城市创新在以一种整体的方式维护历史景观方面的重要性。”

何镜堂:当下应该努力探索城市有机更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表示,建筑应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的和谐统一。当下应该努力探索城市有机更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有效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潮州古城

古城能“活”当下 也“活”在凯发app

潮州古城,这座拥有1600余年建城史的“活着的古城”,等待着向人们完整讲述千年光阴长河的故事。元宇宙这个2021年最流行的热词之一,它的基础技术就是虚拟现实。当横亘千年的古城和时下最热的“元宇宙”碰撞,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

其实在今年元宇宙还没有火遍全球时,哈工大(深圳)的郭湘闽副教授团队就给出了古城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一份答卷。

2021年8月,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出库名单》,哈工大(深圳)建筑学院郭湘闽副教授团队“基于混合现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交互式旅游体验技术研究:以潮州古城为例”项目入选。据了解,本次公布的100个项目以文化和旅游发展重大战略引领为导向,聚焦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应用场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文旅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

喜欢看科幻作品的读者,对各种黑科技眼镜肯定不会陌生。《龙珠》里,弗利萨军团人手一副的单边眼镜就能读出目标的战斗力;《失控玩家》里,眼镜里读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长长的注解……这些都是人类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幻想。不过,虚拟现实技术从诞生以来,虽然已经经历了数次风口,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真正嵌入人们的生活。而郭湘闽团队从古城保护出发,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找到了一个现实的切入点。

在郭湘闽的实验室里,记者戴上了一副特制的“神奇眼镜”,眼前突然跳出两个虚拟人物“小潮”和“小宝”,如果这时候记者踏上潮州古城的街道,“小潮”和“小宝”就会成为游览潮州古城的“导游”。郭湘闽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聚焦潮州古城,以眼镜为载体,游客只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眼前的景象就会发生奇特的变化。比如当游客看到一栋古楼房时,这栋房子的历史典故就会自动浮现在你的眼前,当游客看到一口古井时,这口井经历过的悠长岁月也会化成文字漂浮在井边,甚至当游客游览古城的牌坊街时,眼镜里就会跳出一间虚拟牌坊,在界面中游客可以任意拆解牌坊,清晰地看到牌坊各部件构成,在游玩中零距离感受岭南文化。

在郭湘闽看来,“神奇眼镜”是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混合现实技术挖掘历史名城文化价值的重要举措,有效地解决了旅游过程中文化内容呈现直观性差、游客参与度低、趣味性弱等问题。

除了成为古城游览的向导,“神奇眼镜”还有更多的玩法。郭湘闽介绍说,不同于全虚拟的vr眼镜,这一多学科融合技术将现实场景与虚拟世界重叠在了一起,每到一个场景时,画面就会触发虚拟弹窗,游客只需做手势就能够解锁讲解、互动、发红包、答题等多种玩法。当我们的视线从虚拟现实世界中收回,可以看到潮州古城在我们的现实中也是焕发新魅力。前不久,潮州古城被选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寻古迹、看非遗、听故事、叹历史……如今,到潮州来的游客都能真切地感觉到潮州古城历史底蕴和文化风情。

王鲁湘:岭南文化要在大湾区建设中特别保护与传承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表示,“岭南文化具备大陆与海洋的双重文化性格,前者表现为耕读传家、聚族而居、光宗耀祖、匠人精神,后者表现为冒险拼搏、天下为家、商业诚信、结社互助。双重文化性格形成的二元文化结构是大湾区新城镇化建设中要特别保护与传承的。大湾区‘新经济’‘新场景’‘新活力’,应该新中有旧,在对传统文化梳理的基础上,让其融入大湾区新型城镇化和文旅创新事业中,真正成为‘新经济’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场景’中最灿烂的一笔及‘新活力’中永不枯竭的古老源泉。”

关键词

24快报
元宇宙的喜与忧
2024年2月23日 10:28
json抓取失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