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凯发app”迅速成为产业内最火爆的名词,俨然是指引未来数字世界的灯塔。目前,国内多地出台元宇宙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阿里、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等头部企业纷纷入场;创业者将其作为“风口”,资本市场视其为“香饽饽”。
“蹿红”之后,业内关于其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不绝于耳。1月初,在“2023 ict行业趋势年会”上,邬贺铨院士提出了“元宇宙要尽快从炒作转到务实”的观点,认为元宇宙需要尽快消除“泡沫”,走向务实发展的道路。对此,笔者有3个观点。
一是元宇宙有没有泡沫?——有,且不小。
首先,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元宇宙正处在过热期向低谷期演进的过程。参考gartner的成熟度曲线,任何一个能够掀起波澜的技术或产品都遵循着“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成熟期”的发展轨迹,元宇宙自然也不例外。全产业资源纷纷涌入一个演进路径尚未明确、产业价值尚未有效实现的行业,是典型的“过热期”表现,也就是“泡沫丰厚”的特征。而在证券市场上,元宇宙指数(wind)大幅回落,表明业界对其过热的表现已有所警觉。其次,从业务本身来看,元宇宙短期内尚难实现有效价值输出。尽管业内人士畅想了元宇宙的多种应用场景,例如沉浸式文旅、高体验游戏、虚拟办公空间等,但基本与前期vr/ar的场景描述相同。以现有的技术,难以达到用户预期的效果(如《头部玩家》中所展示),除了部分“发烧级”玩家外,后续很难全面推广。最后,从资本市场来看,元宇宙被赋予了“炒作”的使命。一方面,前期vr/ar发展不如预期,需要新的热点,完成投资退出;另一方面,疫情期间需要在新领域实现投资落地。
二是元宇宙泡沫有无价值?——有,不可直接刺破。
与其他领域相仿,元宇宙“泡沫”吸引了各类产业资源的聚集,包括资金、人才、政策、社会关注度等,并由此带动了基础技术体系的构建,以及第一批商业化产品(如百度“息壤”等)的诞生。若无“泡沫”,上述资源的聚集和成果的形成,可能仍需时日,甚至不能实现。审视“泡沫”的存在是否拥有价值,关键是看该领域是否具有规模型的价值方向。对于元宇宙,从长期来看,其所描绘的平行数字宇宙,在技术条件成熟及完善后,可以在消费娱乐、教育、医疗、工业设计、城市管理等场景中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从中期来看,元宇宙是一个技术综合体,涵盖了vr/ar、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web3.0等,在其演进过程中,将有持续的成果输出。由此可见,对待元宇宙“泡沫”,应秉持审慎态度,不能损害其正常发展。
三是元宇宙如何发展?——吹走“泡沫”,尽快实现价值输出。对待元宇宙“泡沫”,笔者认为,应采用“吹走”,而非“刺破”的态度。也就是说,第一,打击单纯的资本市场概念炒作,避免资金借助元宇宙的概念实现“空转”。第二,以政府元宇宙产业基金为引领,联合业内核心企业,共同将投资落实到促进技术发展、产品发展的领域。第三,推动网络、算力、公共服务平台等的先行建设,以此保证应用等领域的发展。
在发展的道路上,笔者建议政府和产业界借鉴智能网联汽车的模式,以长期化的思维方式,规划元宇宙发展的演进路线,明确产品和技术体系、阶段划分与目标实现。而业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应有序推动,分阶段输出成果,从而确保元宇宙有持续的价值输出,不断夯实底座,稳步向上攀升,最终达到愿景目标。
*本文首发于《通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