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包括凯发app在内的未来产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实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以来,元宇宙成为备受青睐的互联网产业新风口,并在内容生产、场景构建、虚实界面、认证机制等创新技术的驱动下不断演进。中国电子报推出元宇宙技术发展动向系列报道,采访权威专家学者和龙头企业,分析关键技术对元宇宙发展引发的边际性变化,敬请关注。
虚拟现实技术无缝融合了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三维可交互融合环境,被认为是元宇宙重要的接入和交互终端。苹果首款xr头显有望在6月6日的wwdc 2023上发布,业内翘首期待因此提升大众对虚拟现实产品的认知,并在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等各技术环节促进创新,夯实虚拟现实技术底座。其中,“光学系统 微显示 感知交互技术”是核心。
光学器件:中国厂商提供“纤薄”智慧
“xr头戴式终端的关键技术需求从光学性能上看,便是大视场角(fov)、体积小、重量轻、图像畸变小、逼真度高、3d沉浸感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王立军向记者表示。
菲涅尔透镜和pancake折叠光路方案是目前vr终端的重要光学凯发app的解决方案,pancake已经成为主流,其全面应用成为vr终端在2022年较大的技术迭代趋势之一。2019年,华为推出了第一个pancake折叠光路方案并成功商用上市,到2022年,有一半以上vr新品都采用此方案。pancake光学方案据了解,菲涅尔透镜体积大、笨重并且容易产生图像边缘畸变。pancake折叠光路方案比菲涅尔透镜更为轻薄,体积更小。如今,我国的舜宇光学、欧菲光、诚瑞光学、耐德佳、水晶光电等一批光学供应商都具备成熟的pancake光学模组方案,为全球vr企业提供了中国的“纤薄”智慧,meta、pico、创维等品牌最新款vr一体机纷纷采用了pancake光学凯发app的解决方案。
创维vr国内营销负责人卜德法表示,2022年pancake方案成为行业主流,产品重量大幅度降低,佩戴舒适度进一步改善,眩晕等痛点基本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光路设计限制,pancake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折叠光路光损高,相比菲涅尔透镜视场角更小,且成本相对较高等。
ee芯视频推荐 视频:芯片电子人chatgpt使用测评?卖芯片能不能利用人工智能算力来囤货?
2022年,ar眼镜一方面在工业和教育等b端场景深耕,一方面在消费市场起量。以birdbath、阵列光波导光学方案为主的消费级产品将用户体验门槛降低,同时促进观影、骑行等消费端场景不断丰富。
以birdbath为主的分体式ar眼镜工艺成熟、成本较低,是目前c端市场的主流形态。记者了解到,birdbath技术拥有50°的视场角、较小的体积、高色域和高对比度等特点,其产品镜片薄、重量轻,与普通眼镜形态相似,是目前被采用最广泛的光学方案。
衍射光波导技术成像好且具备成本优势,被视为下一阶段ar眼镜理想的技术路线,近年来已经在多款ar眼镜上落地实用,如微软hololens 1和hololens 2、oppo air glass与oppo air glass 2、magic leap、李未可meta lens 等。
据悉,光波导方案相对于自由曲面和birdbath透过率高,但受限于工艺和成本日前并未大规模采用,尽管相比2021年有了大幅提升。陀螺研究院统计显示,2022年共有16款ar眼镜采用光波导方案,相比2021年增加了10款。
王立军表示,对于vr终端而言,折叠光路方案是趋势。采用超短焦技术的vr头显体积都及其小巧,华为和pico等都采用折叠光路术方案,将有越来越多厂商跟进。光波导 micro led被认为是消费级ar眼镜光学方案的黄金搭档,未来衍射光栅 集成光波导将成为趋势。
近眼显示:从硅基oled走向micro led
作为将线下世界的真实体验与虚拟世界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用户“看得清、看得广、看得舒服”最为重要。为此,厂商积极尝试多种显示技术,以更经济的技术方案打造逼真、沉浸而舒适的虚拟现实视觉体验。
tcl华星lcd-vr展品“xr显示性能上的关键技术指标主要是超高分辨率(ppi接近人眼6000)、显示对比度高、饱和度和均匀性好、刷新率高、功耗小。”王立军指出。fast-lcd屏幕产量稳定、性价比高,目前成为消费级vr头显的主流屏幕。硅基oled刷新速度快、分辨率高,有望成为未来ar主流方案。
记者了解到,oculus、pico、htc、创维等厂商在其vr产品中都采用了fast-lcd,包括oculus quest2,htc vive以及pico neo3和创维pancake1等机型。fast-lcd屏幕是目前4k头显较为成熟与低成本的方案,相比micro-oled,其可节省一半左右成本。
以创维pancake1为例,其采用tcl华星2.1英寸1512ppi lcd-vr屏,像素密度达到目前全球最高可量产水平,且fast- lcd技术更兼具了快速响应、无延迟等优点,可以带来较好的画面感受和交互体验。
随着消费者对近眼显示需求不断升级,mini led背光fast-lcd成为重要技术方向。记者通过采访获悉,fast-lcd与mini led相结合,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漏光难题,也能够进一步提升fast-lcd在高对比度、高刷新率、高亮度等方面的性能,辅以hdr功能,将更好地发挥vr产品近眼超清细腻画质的要求。
业内预计,在vr领域,fast-lcd在miniled背光技术的加持下,未来将会占据大部分应用市场,份额或许将达到85%以上。
相比lcd,硅基oled的对比度、像素密度、亮度表现更好,以索尼及视涯的产品为主。国内主要面板厂京东方等也在研发相关技术。但受限于成本、生产工艺等因素,硅基oled并未迎来大规模使用。2022年发布的42款ar眼镜里有23款产品采用硅基oled屏幕方案,包括华为vision glass、米家眼镜相机、雷air系列、inmoair2toskyt1等。
据悉,被寄予厚望的苹果mr设备,有望采用硅基oled面板。omdia高级研究分析师林麟指出,苹果采用该技术后,硅基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可能会在2023年和2024年大幅增加,增长速度将在2024年后放缓,除非硅基oled面板的成本和价格能够显著降低到大多数品牌能够承受的水平,尤其是高分辨率硅基oled面板。
随着衍射光波导ar眼镜发布上市,micro led屏幕采用率出现了显著提升。2022年国内发布上市的oppo air glass、李未可meta lens、oppo air gass 2等ar眼镜采用了micro led,三款ar眼镜采用的单绿色micro led屏幕均来自于国内micro led厂商jbd。
业内研判,micro led将凭其突出优势成为ar眼镜微显示屏的未来之选。micro led具有高分辨率、高亮度、寿命长、小体积和低功耗等特点。王立军指出,元宇宙xr终端的未来趋势是“micro led 光波导”,它们将共同为未来元宇宙打造轻量化且功能强大的头戴式设备。
林麟表示,对于ar眼镜应用,硅基oled在当前是主流面板,但其亮度不能满足ar眼镜户外使用的需求,这为micro led提供了良机。omdia预计 micro led技术将在三到五年内成熟,最终将成为 ar 应用市场的主流。
感知交互:朝着肌电传感、脑机接口方向前进
4月,pico正式发布新品pico 4 pro,这是国内首款同时搭载眼动追踪和面部追踪功能的vr产品。在内置的游戏《梦之境》中,用户可以利用眼动追踪实现视线交互的独特玩法,在游戏《轻世界》中,用户借助面部追踪技术与其他玩家进行表情互动,强化了vr社交属性。索尼psvr2于2月22日全球发售meta公司cto andrew bosworth表示,2023年在感知交互上已达到所谓的vr 2.0阶段,手势追踪、眼球追踪、脸部追踪等感觉好像成为vr设备向前发展的新基准线。
眼动追踪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用户在 vr 头戴设备内的注视方向,可以为元宇宙中的虚拟形象带来更真实的表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一项遥远的技术。
2022 年以来,ps vr 2、quest pro、vive pro eye 和 pico 4 pro等越来越多的 xr 设备开始配备眼动追踪技术。眼动追踪与注视点渲染功能在提升vr内容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优化了设备算力的使用效率。
记者了解到,目前主流vr产品大部分采用6dof手柄交互,基于头显的4个摄像头追踪。2022年发布的quest pro搭配touch pro手柄,touch pro手柄内置传感器,搭载骁龙662芯片,无需头显可实现自我追踪,追踪范围不受头显摄像头fov限制。
王立军指出,部分ar眼镜开始搭载计算机视觉模组,当前ar眼镜方案基本是imu 单双目整合为主,具备了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环境理解、图像识别等ar能力。搭载了计算机视觉模组的ar眼镜开始具备动作捕捉、手势识别功能。
在头手 6dof 追踪交互、眼动 面部捕捉、语音交互、体感追踪器、数字化身捏脸、自我 diy 装扮的风格等软硬件技术的加持下,业内预计vr 硬件产品目前能达到90%的有效沟通,在数字世界中进一步传递出真正的有效、有用、代表个性的社交。
“未来,我们期待能够让xr设备佩戴起来更加轻薄舒适,还需要平衡性能和功耗,并支持全新的感知和交互方式。”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表示,针对这些挑战,高通基于骁龙xr平台,提供眼球追踪、环境感知等丰富的空间感知能力和交互能力,助力终端厂商打造创新的xr设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xr入口技术正朝着多感官、全要素、智能化互动方向发展,沉浸声场、气味模拟、触觉反馈、手势追踪已经相对成熟。未来,xr要实现高级别情感及语义交互,表情追踪、肌电传感、脑机接口是重要方向。延伸阅读:
《ar/vr/mr光学元件技术及市场-2022版》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及市场趋势-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