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模型技术、aigc技术日趋成熟的过程中,数字人产业正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更多智慧元素,潜移默化地改变和重塑着我们眼前这个“幻真幻假”的世界。
数字人直播、数字人流媒体制作、数字人智能客服、远程银行视觉坐席、数字人视频面审面签、数字人综艺节目……全品类的数字人产品正被广泛应用于社交、短视频创作、直播、主持、企业代言、客服、教育、品牌营销和金融等不同领域的场景,在冲击传统产业模式的同时,彻底颠覆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数字化手段带我们进入了全新的认知领域。
数字人产业链千帆竞发,场景应用端千变万化。让我们跟随本期《聚焦》,一起探索隐藏在数字人背后的秘密。
数字经济政策护航 为数字人产业铺就健康赛道
目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核心引擎。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现阶段,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成为我们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被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同时提出了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部署了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有效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八方面重点任务。
2022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旨在促进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提出到2026年,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除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颁布外,各省市对于开展数字人产业和虚拟现实场景应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22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6部门印发《上海市时尚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鼓励数字领域企业发展虚拟时尚,重点发展数字精品、数字时装数字虚拟人等新时尚,打造上海“潮流数字推荐官”品牌形象,上线个性化、高流量、多接口的虚拟应用。
《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在云端渲染、交互驱动、智能计算、数据开放、数字资产流通等领域打造5家以上共性技术平台。在文旅、金融、政务等领域培育20个数字人应用标杆项目。初步形成具有互联网3.0特征的技术体系、商业模式和治理机制,成为全国数字人产业创新高地。
此外,各省市还有针对医疗虚拟导诊员、特殊教育数字化、虚拟人代言带货、数字体育、虚拟偶像等具体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数字人产业相关政策逐渐覆盖影视文娱、文博文旅、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智慧城市、智慧零售等行业领域。
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从技术融合创新、全产业链供给能力提升、多场景多行业应用落地、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融合应用标准体系的构建等角度,为数字人产业链各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充分表明实现虚拟数字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实现产业创新和技术强国的必经之路。
赋能经济发展的数字人 如何依托数字技术实现运转
提起数字人,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它最初的原型就是npc,也就是游戏内玩家操纵的游戏角色,可以和玩家进行实时交互。
数字人的本质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具有人类的外观、行为甚至思想特征的虚拟形象。依托视觉、听觉、语言、动作、思维等智能技术,数字人正不断具备“人”的特质,它可以是我们在虚拟空间内的“数字化身”,借助真人来驱动和支配虚拟人物,也可以依靠ai数字技术直接驱动。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大模型等技术的迭代发展和完善,尤其是aigc技术的突破,虚拟数字人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当前,数字人正发展成价值生产的主体,且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创新应用。那么,数字人产品在各行业和不同场景实现应用的背后,到底是依靠哪些技术来进行运作的?
从数字人的系统框架剖析,我们可以发现,人物形象、语音生成、动画生成、音视频合成显示、交互等五大模块共同构成了虚拟数字人的系统框架。其中,人物形象可细分为2d和3d两类;语音和动画生成模块可分别基于文本生成对应的人物语音及动画;音视频合成显示模块将语音和动画合成视频;交互模块根据语音语义识别用户的意图,并决定数字人后续的语音和动作。
进一步拆解,交互模块还可将数字人分为交互型数字人和非交互型数字人。非交互型数字人,即依据目标文本生成对应的人物语音及动画,并合成音视频呈现给用户。交互型数字人又可分为智能驱动型和真人驱动型数字人。
智能驱动型数字人需要通过ai技术进行大量训练,从而实现自动读取并解析外界输入的信息,同时根据解析结果决策后续要输出的文本,驱动人物模型生成相应的语言动作,使数字人跟用户实现互动。真人驱动型数字人是真人根据视频监控系统传来的视频与用户实时语音,同时将真人的表情、语言和动作通过动作捕捉采集系统呈现在虚拟数字人形象上,与用户进行交互。
以中国电信打造的超写实自研数字人ip“数数”为例,在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数数”与康辉配合主持整场开幕式,一出场便成为全场焦点。虽是刚出道的数字主持人,但她拥有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素养,已具备优秀主持人所需的各类能力和水平。
数字人ip“数数”惊艳亮相的背后,展示着中国电信在ai数字人领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电信已构建了完整的数字人全链路,包括生产底座、应用平台和场景服务三层系统架构,而驱动中枢、多模交互、形象工厂是核心自研技术底座。在数字人产品中,中国电信使用了业界最先进的4d lightstage采集技术扫描原始数据,可以复原人物面部的毛孔、汗毛、细纹等皮肤质感细节;自研了一套骨骼 bs的混合驱动方式,可实现微表情级的数字人面部表达,且支持标准化快速传递绑定给新形象;在算法层面,还能基于隐式学习 多模态特征融合的自研数字人驱动引擎,实时捕捉演员表情上每一个细微变化,对角色在讲话时的口型进行实时跟踪,并将所有数据实时传递给渲染引擎。
从整个产业链分析,随着数字人产业基础层建模软件、驱动软件、渲染引擎等技术底座的夯实,以及包括软硬件系统、生产技术服务平台、ai能力平台在内的平台层技术不断赋能,为数字人的制作及开发提供了强大动力引擎。在应用层面,数字人产品已经以娱乐型数字人、教育型数字人、助手型数字人、影视数字人等身份,不断赋能影视、传媒、游戏、金融、文旅等领域,为千行百业的具体场景应用提供数字化凯发app的解决方案,有效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人发展迅猛 正成为数字经济新风口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动作捕捉等相关技术的成熟,数字人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ai数字人市场现状与机会分析,2022》报告显示,中国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6年达102.4亿元。
中国的众多科技公司纷纷参与布局数字人产业。除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以外,华为云、京东云、字节跳动、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小冰公司等厂商都已参与数字人生产。
此前数字人的制作、运营成本高,随着数字人相关技术逐渐标准化、模块化,除了满足大型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服务中小型商户的标准化数字人凯发app的解决方案也逐步出现,使用价格大幅降低。受益于5g、vr/ar、云计算、实时渲染等技术的进步,数字人的个性化定制及智能化交互能力增强,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数字人正成为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
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进程主要取决于虚拟数字人相关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改善虚拟人的呈现、交互效果,使数字人拥有更加接近真人的外形和沟通交流能力,数字人替代真人服务的场景会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虚拟人的制作和运营成本,使用门槛降低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用户。另外还取决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如vr/ar等显示设备的普及,以及用户和企业对产业的认知度和需求。
近年来,以虚拟主播、虚拟偶像、虚拟员工为代表的数字人频频亮相。
在文化领域,以敦煌飞天为蓝本打造的国风虚拟数字人“天妤”,在全网已拥有500余万粉丝;“青岛小嫚”身兼当地节庆活动嘉宾、博物馆讲解员、城市公益志愿者等多种身份;新华社数字记者、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则面向载人航天工程、行星探测工程等重大项目进行新闻报道,成为连接中国航天精神和年轻人的桥梁。
在金融领域,由浦发银行打造的银行业首位数字员工“小浦”,于2019年12月13日上岗。2022年2月,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宣布迎来001号虚拟数字人员工“小宁”;同年6月,平安银行首位虚拟数字人“苏小妹”入职……
在政务方面,江西推出了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数字人“小赣事”,以促进政务服务由传统模式转向数字智能;深圳市光明区政府的“数字发言人”,对《关于“光明政帮办”政务服务改革工作方案》进行了解读,完成了职场首秀。
在电商直播间,百度app的数字人“度晓晓”,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场助农活动中,1分钟内卖光了2吨蜜瓜。百度智能云数字人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大模型技术,数字人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又快又好地实现多场景内容生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千人千面。以“度晓晓”为例,除了帮农户卖瓜,该数字人在西安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展上展出了自身创作的6幅绘画作品并实现17万元收入,还在与樊登读书的合作中用视频解读了书籍《技术与文明》,成为首位数字人读书官。
未来,数字人还需与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和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新技术驱动下,优化生产制造的不同环节,将员工从烦琐流程中解放出来,从而对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监管护航和技术创新 推动数字人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数字人赛道热度持续提升,各种形态和人设的数字人走进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首先,当前相关配套政策与法律存在不完善之处,面临着社会治理风险。比如,深度合成的边界问题,在大量抓取网络视频、图像的深度合成之下,肖像权的保护隐患已初现端倪。还有隐私的保护问题、公民身份的界定问题、虚拟数字人的“网婚”问题、网络管辖权的困境等。
“数字人的逼真效果将挑战人类‘眼见为实’的认知底线,技术如果被滥用,很可能会使虚假信息以高度可信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即时触达用户。”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颜媚表示,“数字人形象凯发app的版权归属尚无定论,涉及用户、平台方、形象原型等多方主体;数字人应用面临伦理问题,比如数字人技术用于复原过世亲人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就可能会对用户的精神状态带来影响。”
作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新业态,虚拟人快速发展延伸出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和伦理风险需同步纳入考量。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健全合规体系,让虚拟人产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健康规范发展。不久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就审理了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依法保护打造和驱动虚拟人背后的知识产权,积极回应人工智能司法保护新需求,才能有力维护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当下技术的发展存在局限性,数字人目前所具有的特点还不足以对企业带来全方位的赋能,同时,当下数字人应用还缺少更多落地场景,或者说还没有打开对场景应用的想象力,离真正实现感官的延展性、体验感,给真实世界的人提供数字沉浸感还有一段距离。
另外,团队的运营成本还需降低,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顶流虚拟偶像团队,他们的直播中也难免遭遇“直播休眠”“粉丝情感维系难”的问题。而一旦团队运营长久也将会让受众感到疲劳,在柳夜熙近期的视频评论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声音:“这不就是动漫人物吗?”“这么久了,我都没有看懂她的视频到底是在干什么。”因此目前有不少从业者质疑,当前数字人的发展方式背离了其技术初衷——明明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却需要更多的生产力围着数字人转,这简直是一个赛博朋克时代的黑色幽默。
这就需要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从单向展示的身份型数字人向双向交互的服务型数字人转变,推动数字人加速迈入大规模应用期,降低成本并为消费市场和企业服务创造更大价值。
产业前景可期,但挑战犹存。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技术,相信数字人在监管护航和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可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深度融入千行百业,成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新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虚拟世界并非法外之地 数字人也要守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规范使用“数字人”相关产品,本期《聚焦》还专门邀请到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胡云云律师,为大家科普相关法律知识。
数字人具有数字化、身份、可视化呈现、人格化交互四大特性,根据特性不同,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有所差别。比如虚拟数字人身份存在人格特征,虚拟分身会遇到姓名权、名誉权、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问题;高仿真的虚拟人,会出现著作权、肖像权的问题;真人驱动的虚拟人可能存在劳动劳务、职务创作相关的争议;算法驱动的虚拟人,可能出现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相关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虚拟数字人相关领域涉及最多的就是知识产权相关法律问题。虚拟数字人的形象、声音和算法等都可能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未经授权使用、复制或修改虚拟数字人的特征可能构成侵权行为,甚至涉嫌知识产权类犯罪。未经授权方许可,数字人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他人著作权,则由其运营方承担刑事责任。
虚拟数字人隐私和数据保护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法律问题。虚拟数字人在与用户互动过程中可能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个人数据,例如用户偏好、行为习惯等。因此,必须制定隐私保护政策,并采取安全措施来保护用户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或泄露。虚拟数字人的智能化特点也带来了相关法律风险。例如,虚拟数字人可能因错误的理解或程序漏洞而提供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从而导致用户误解或产生法律后果。因此,对虚拟数字人的算法和智能系统进行审查和监管,确保其提供准确和可靠的服务,是关键之一。
总之,虚拟数字人的法律风险随着产业应用逐渐增多。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强化隐私保护、制定明确的准则、加强智能化审查和提供充分的用户教育来应对这些风险。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虚拟数字人才能持续发展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