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文学博士、高级记者,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现任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的交互作用下,二者将各自发生变化。这将有利于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既分别建构又相互融合,也有利于艺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然,也有可能有助于防范艺术虚构问题和数字虚拟在未来发展中的问题和弊端。
在虚拟世界建构中,艺术世界已经开始并将持续呈现的发展轨迹如下。
一是日常化。借助于数字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融合,艺术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现实,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地把艺术舞台延伸到生活之中,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美术、动漫、文学这些门类,也包括当前各种新技术,特别是虚拟凯发app的技术支持下的艺术门类,这些艺术在这种延伸中已经或正在出现积极的调适,并可能进一步发生裂变。在今天这个文化创意的时代,将经过提炼的各类艺术元素、符号融入现实方面,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以视觉的优势已经抢先一步,在虚拟技术发展和虚拟世界建构中,这种融合将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种种感官系统,融入现实的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层面和环节乃至于细节,数字虚拟走到哪里,艺术与现实的融合就走到哪里。这种融合无时、无处不在,打破艺术固有疆界,成为寻常日子中的一部分。
是生活化。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将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从符号学角度看,这种模拟现实、融入现实、与现实互动的表现,将是人类创造符号、讲述“故事”能力的一次重要突破。借助于虚拟技术的这种能力,也跟进这种技术已经打通的虚拟世界通往现实世界的大门,艺术世界进入现实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拓展,特别是通过文创,将艺术元素和符号像种子一样广撒在生活的土地上。这个“生活”是广义的,是与人相关的生产生活,是人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它将改变目前文创的处境:滞留在生活层面,则难以进入生产层面;局限在最终的结果上,则难以进入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只有艺术进入了这种广义的生活,才有真正的艺术人生。
三是大众化。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参与艺术欣赏和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初步建成,为他们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为随时随地进入艺术领域大大降低了门槛。大众参与、主客共享已经成为艺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虚拟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为社会性的广泛参与提供更多的便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则有可能把越来越多的各类人群变为其中的主角,而这些主角又有可能成为艺术创造的主体——每个虚拟人都有转化为艺术创造主体的潜质。
加强与艺术世界的互动,将有助于在虚拟世界的建构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中防范、矫正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其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诚然,虚拟世界有自己的现实定位和对应目标,不以创造艺术世界为目标,但是,借鉴人类在创造艺术世界方面已经积累几千年的经验,甚至是增强艺术虚构的带入感,也不失为捷径。
一是形象化。与艺术世界相比,虚拟世界更侧重于具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是,即便是照相,也有拍照者的选取角度的方式,都留下了主观的痕迹。一般而言,要符合真善美的基本要求。可以借鉴长期以来艺术创作积累的经验,适应不同的功能目标和场景需要,比如,在形成虚拟具象的过程中,能够从表象深入到实质,去粗取精,去芜存菁,从而达到真的目的;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及各个国家、民族的公序良俗,拒绝黄赌毒,能够促人向上向善;借鉴审美创造的经验,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接受心理,在虚拟世界中融入人性化的服务意识,并且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强虚拟场景、虚拟人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是个性化。个性化就是特色化,是艺术创新创造的标志。好的产品,特别是品牌,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识。每一片树叶都是不相同的,好的文化产品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面貌。趋同化甚至雷同化,历来是生产制作的大忌。成功的数字虚拟,应该兼顾行业文化、凯发app的文化的特征,并且融入设计制作者的个性。作为具象化的产品,也更有发挥个性的余地,不能盲目跟风,千人一面。从目前已经出炉的虚拟人来看,显然已经注意到人物的特征,防止与其他虚拟人“长得一样”。可以借得艺术学中关于作品风格和作者个性化的经验,自觉加强产品的独立性、差异性。
三是典型化。艺术虚构不是简单地照搬现实,它需要对现实提供的材料进行概括、转化,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形象,即艺术典型。数字虚拟也正在走类似的道路,它通过技术手段,比如算法优化、形成建模等流程,实现对现实对象的动态捕捉和渲染。无论是超写实,还是高保真,都是经过反复筛选抓取特征,形成原图,以本人或代表性人物为模特,进行“二次艺术加工”,既满足原画角色特征,又让虚拟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并且具有社会价值、市场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打造这样的虚拟偶像,还可以借鉴艺术产品在市场中打磨品牌的规律,以及打造ip开展文创的经验。
数字虚拟技术正在经受打磨,虚拟世界也在孕育兴起,借鉴先行一步的艺术虚构以及它创造艺术世界、融入现实世界的经验,并进而实现交互作用和互惠共赢,将有助其趋利避害,实现当下艺术与技术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