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凯发app”毫无意外地成为了焦点议题之一。当这个30年前科幻小说中用以描述未来世界的新造词,被一路推升至炙手可热的技术与资本概念,再广谱为今日万物皆可宇宙的文化现象时,一场关于“元宇宙”究竟如何去虚向实、推动现实社会发展的讨论显得在所难免。
此刻我们的讨论以艺术之名展开,因为现阶段艺术元宇宙是大众认知最普及、感知最深刻的领域之一:在各种展览与表演中,基于xr框架发展而起的感官空间、叙事语法、交互规则,率先开启了一条驶入艺术元宇宙的新航道。
虫洞与心流:通向另一端的艺术洞穴
若我们溯流穷源,由艺术元宇宙大爆发的那个奇点开始探索,就不难发现这个宇宙持续膨胀的过程,包含着一种虚实形态不断纠缠变更的演进。早期的1.0形态,由大批展品装置与艺术行为的影像化、数字化、云端化构成,本质上是一个物理素材由实向虚、朝着电子数据迁移、储存及经由网络传播的元宇宙基础建设阶段。
进入2.0版本,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形成共识:元宇宙的萌发与成熟,并非旨在另起一个排挤、侵蚀、甚至代替现实的平行次元,任何将两者完全割裂、而企图建立赛博乌托邦的设想都是令人忧心且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
由此,在探索艺术元宇宙去虚向实的阶段中,我们想象、创造的根基完全在于视其为展现美学、获取数据、接触未知的一种新介质;而一切落地实践的核心便在于强化其与实体世界的联系,成为我们发展现实文明的助推力量。
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座“爱因斯坦—罗森桥”,迅速勾连起两个世界?在大部分沉浸式展演中,预先留给观众穿越界限的路途与时间总是那么短暂,在如此狭窄的虫洞中,如何高效促成身心的准备与代入,成为充满遐想的命题。
首先想到的案例便是敦煌元宇宙。从若干年前的数字莫高窟开始,敦煌人始终是融合中华瑰宝与前沿技术的探路者。今年国庆期间,最新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来到上海站,艺术顾问常沙娜先生将其总结为传承敦煌艺术的一种新实验,是又一次科技故事的开始。听故事,这种刻入人类基因的偏好与执着,构成建造虫洞的幻影物质。
听故事,首先要有气氛。多屏投影与三维光雕被深度应用于敦煌光影展中立面、地板与装置的视觉造型,上亿像素的光雕精度、裸眼可见的立体效果,将过往颗粒感的虚拟环境大幅提升至视网膜级别。xr显像技术的飞速迭代,使得这种由上千平米投影面积构成的超大“洞穴”结构,在切断外界信号的前提下,可以轻易令观众形同一只水瓶,原本装满的穴前感观被瞬间抽空,身体为汹涌而来的洞内信号所包围浸透,即时经验与认知从而获得重新灌装。
但舒适、长效的沉浸感,显然不能光靠视觉听觉的强行灌输,相伴技术应用,需要科学有效的艺术呈现促进观众的身心融入,以及认知与环境的交流。敦煌光影展中,依托常沙娜等艺术家的200余幅壁画作品展开美术设计,并特意遴选了藻井、中心塔柱窟等图案样式,进一步拓展沉浸演示。敦煌藻井纹样多达四百余种,实属“天花板”级的艺术品。莲荷纹、水涡纹、飞天纹等式样精致、五光十色,并各具不同时期的美学特点。经过放大、变形与拼接,再将视角由仰首转为环绕,藻井在重构之下,允许并鼓励观者零距离、全画幅感受,促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学观察与理解。以中心塔柱窟为灵感来源所设计的万花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藻井
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万花镜·中心塔柱窟
arte museum
此类以奇观景象快速重灌观者身心的做法,在teamlab、arte museum等最新项目中亦被大量应用。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曾提出“心流”说:当个人的专注力、精神力充分投入于某种体验时,内心会产生高度的愉悦与充实,继而达到流连忘返之境地。当气氛足以由一开始便完成对观者的感官占有、并建立起假想信任,那么不断推波助澜、令心流涌动的便是故事里的角色与情节。
每个故事中的主角无疑是引导心流的指向标、亦是观者假想或代入的落脚点。莫高窟本就是一个蕴藏千百故事的宝库,光影展中精选出其中“张骞出使西域”“五百强盗成佛”“九色神鹿”等大众熟知的篇章,将石窟内或单幅、或长卷连环画式的静态记载,串联成影像叙事语言。这种洞穴故事选择的诀窍既在于丰富的角色设定及情节反转,又在于大跨度的时间穿梭及空间流转。可以想象,当神鹿随着剧情变化在洞穴中四处跳跃、从立柱上呼之欲出之时,带给观者的必然是一种动态视角捕捉的故事体验。这种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过程性,与既有的平面屏幕自然大不相同。
参与故事的另一有效路径便是游戏,这种双向交流在虚实相生的元宇宙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形式。如敦煌光影展北京站曾以“丝路史话”与“敦煌舞乐”为主题,邀请专业舞者现场拟演“飞天”造型,与观者翩翩起舞。又如在最近的“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中,游览者只要戴上ar眼镜,便可拥有一位虚拟讲解员提供全程导览,并在观展过程中开启7个通关小游戏,与展览深度交互。毋庸置疑,积极的瞬时回应与全程互动,是心流续航的有力保证。
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九色神鹿
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
值得补充的是,在当下的展演实践中,大ip转化与衍生往往成为艺术元宇宙整体设计的基础。影视、动漫、游戏、网文,大概率聚拢在跨媒体叙事的语境下,最终集合成某一完整的宇宙概念。最近颇受年轻人追捧的“穿越万象·绮丽共生”数字艺术展,便是与《阴阳师》这款人气游戏的联名之作。游戏中的纸人、面具等标志要素被系统引入空间设计,亦成为铺排洞穴故事的重要线索,从而将原力觉醒、契约缔结、奇境探险等rpg情节一幕幕地展开。如展名所示,该展极尽色彩与图式之绮丽,以显东方美学现代阐释之奇幻与华美,令并不熟悉该游戏的观者亦可找寻到z世代东方美学宇宙的乐趣。
实际上,上述讨论中所推演的案例,大都凸显了元宇宙视野下传承活化及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而这种打通虚实界面的落地实践,亦是艺术元宇宙的使命所在。
“穿越万象·绮丽共生”数字艺术展
未来可期:无感、多感及虚拟人
谈及艺术元宇宙的未来,在技术与内容层面,已延展出几条如火如荼的竞速赛道。
最受关注的技术更新便是趋向零负担的穿戴设备。被字节跳动巨资收购的vr创业公司pico,最近向市场推出了第四代产品。基于其自研的pancake等技术,令机身前端重量降低近3成,也标志着折叠光路设计已成为vr眼镜轻薄化的商用标准。2022国际计算机图形学年会上,英伟达推出了一款仅有2.5毫米、60g重的全息眼镜,也就一只小杨生煎的分量,将无感穿戴提升至全新水平。与此同时,观展过程中,无需预先学习、零认知负担的交互手段亦配套成熟。如ai加持下的语音识别,已能通过辨识语气、语调,实现对观者反馈的快速判断,进而唤醒人机界面、呼出相应内容或场景。
与辅助设备无感化相对应的是感官激活的多元化。除了精度更高的触觉体验外,嗅觉成为现阶段的突破口。“气味王国”曾推出名为“鼻尖上的上海”之特展,通过佩戴数字气味播放器释放气味信息。如在人民广场的场景中,你能闻到市花白玉兰的芬芳;在美食一条街,蟹黄包的浓香则令人惊喜。气味对于场景的塑造及体验的强化,有时较之视觉更加有力,曾有外埠观众在现场感受到“海棠糕”的气味后,表示一定去七宝老街一尝为快。
最后不得不提的便是虚拟数字人,过往屈居幕后的ai主播、画家或歌手都已闪亮登台。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就曾亮相空间站,向全球播报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进展。虽说目前虚拟人的制作,还部分依赖建模动捕、语音合成等人工操作,但ai全驱动势不可挡,外界信息的实时捕获与处理、动作与语音的自动生产,都将大大提高虚拟人在展演空间中讲好故事的原生能力,与飞天、兵马俑畅谈,也就成了艺术元宇宙间的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