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力速递
awakening of metaverse
影星斯嘉丽约翰逊对ai开发商提起诉讼北京门头沟:ai模型产业三年计划征求意见ai郭德纲在麻省理工用英文说相声?编程天堂,阿里云通义灵码支持主流ide一汽与华为合作,共建商用车行业大模型2.25亿英镑,英国研发ai超级计算机全球ai网络安全协议在首届ai安全峰会签署游戏升级另辟蹊径,索尼推出ai赛车代理linkedin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定制ai朋友?instagram把社交玩的明明白白2027:全球ai软件营收为2790亿美元open ai:chatgpt可能已经有了意识
今日热点
1. 影星斯嘉丽约翰逊对ai开发商提起诉讼
近日,据外媒报道,影星斯嘉丽・约翰逊正对一家 ai 应用开发商提起法律诉讼,因为该公司的一则广告擅自使用了她的姓名、肖像乃至声音。
报道称,这家开发商为一款名为“lisa ai:90s yearbook&avatar”的 app 制作了这段广告,展现了斯嘉丽・约翰逊在拍摄《黑寡妇》时的幕后花絮。广告中一个利用 ai 生成的声音的音色与斯嘉丽·约翰逊本人的相似。在广告的最下方,开发商添加了“这段影像由 lisa ai 制作,与当事人无关”的字样。
斯嘉丽・约翰逊的律师表示,我们不会对这类事件掉以轻心,按照一贯做法,我们将采取一切法律措施来处理这件事。
2. 北京门头沟: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三年计划征求意见
今日,北京门头沟区就《门头沟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集意见时间为:2023年11月1日至11月9日。
该计划指出,力争到2026年,将门头沟区打造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区。建成30万平方米高品质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引进或培育5家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50家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企业和300家人工智能应用型企业;建设50个行业标杆凯发app的解决方案、50个重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聚焦文生视频、数字人、智能制造等关键环节建设5个公共技术平台。
国内动态
3. ai郭德纲在麻省理工用英文说相声?
近日,一段ai技术合成的郭德纲讲英语相声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视频中,这位知名相声演员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在麻省理工大学说相声,不仅英语发音准确,而且声音和说中文时一样风趣幽默,连嘴型都十分自然。
ai郭德纲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仿相声大师郭德纲的声音和风格的虚拟演说家。它可以用郭德纲的音色和说相声的方式来演讲其他主题或语言,达到接近原说者的效果。
此外,ai郭德纲用伦敦腔与ai赵本山进行访谈的视频也吸引了一大波关注。
4. 编程天堂,阿里云通义灵码支持主流ide
日前,阿里云发布了多个重要的产品和技术。
据悉,“通义灵码”兼容 visual studio code、jetbrains ides 等主流 ide;支持 java、python、go、c / c 、javascript、typescript、php、ruby、rust、scala 等主流编程语言。
官方声称,“通义灵码”基于海量研发文档、产品文档、通用研发知识、阿里云的云服务文档和 sdk / openapi 文档等进行问答训练,可为用户答疑解惑,帮助解决研发问题。
5. 一汽解放与华为合作,共建商用车行业大模型
近日,一汽解放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下一步计划与华为联手,共建商用车行业大模型,在赋能解放内部应用的同时,也会逐步进行智能化凯发app的解决方案的输出,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同行业伙伴。
未来会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优势,在智能驾驶等领域做一些深层次多维度的合作,携手打造标杆性的智能产品。
国外动态
6. 2.25亿英镑,英国研发ai超级计算机
昨日,英国政府表示,将投资2.25亿英镑研发一台名为 isambard- ai 的超级计算机,将由布里斯托尔大学建造。
发布投资声明的当天正好是在布莱切利公园举行的英国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第一天。英国政府表示,isambard-ai 将成为英国最先进的计算机,一旦完成,它将“比英国目前最快的机器快10倍”。
此外,美国 it 巨头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将帮助建造这台计算机,目标是最终将其与剑桥大学新近宣布的名为 dawn 的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
7. 全球ai网络安全协议在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签署
11月1日,英国召开为期两天的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美国、英国、欧盟、中国、印度等多方代表参与谈论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会上,28 国签署《布莱切利宣言》,旨在管理新兴人工智能工具带来的重大安全风险。该协议显示全球领导人正在积极开展安全ai的开发,以确保ai技术的负责任发展,特别是关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8. 游戏升级另辟蹊径,索尼推出ai赛车代理
经过数月的测试,索尼 ai 和 polyphony digital 于近日宣布在全球发布 gran turismo sophy 2.0。这是 gran turismo 7 (gt7) playstation 赛车模拟游戏中的创新 ai 赛车代理。
此次发布标志着 ai 在游戏体验领域迈出了一大步,ai 可以挑战普通玩家和世界上一些最好的虚拟车手。
从11月1日晚上11点开始,玩家可以在快速竞赛模式中体验与gt sophy 2.0赛车的刺激。
9. 用ai打败ai,linkedin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日前,国外著名招聘网站领英(linkedin)推出了一款新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旨在成为用户的求职教练,帮助用户找到下一份工作。这款聊天机器人由 openai 的 gpt-4 技术驱动,帮助用户评估一份工作申请是否值得他们花费时间。
此外,linkedin 集成了专有数据,可以常见个性化的生成式ai输出内容,升级了高级会员生成式ai工具套件,增强了阅读和写作工具。
10. 可定制ai朋友?instagram把社交玩的明明白白
据国外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巨头 instagram 开发了一项新的人工智能功能。此款功能名为 ai 朋友,即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朋友的外观、性格以及其他特征,定制自己喜欢的朋友。
业内专家指出,这一功能类似于 meta 近期推出的 ai 聊天机器人,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真人的交流方式。
观点预测
11. 2027:全球ai软件营收为2790亿美元
据了解,ai 软件包括 ai 平台、ai 应用、ai 系统基础设施软件和ai应用开发和部署软件等。
近日,idc 公布最新预估报告,2022年全球 ai 软件市场规模为640亿美元,预估2027年将增加到27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1.4%。
其中生成式 ai 平台和应用在2027年将产生283亿美元的营收。ai 软件中占比最高的是 ai 应用,约占2023年市场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该类别包括协作、内容工作流和管理、企业资源管理(erm)、供应链管理、生产和运营、工程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程序。ai应用类别在未来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1%。
12. open ai首席科学家:chatgpt可能已经有了意识
近日,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首要任务并非制作“下一个gpt或dall-e”,而是研究如何阻止“超级ai”的失控。他认为,chatgpt 可能是有意识的,世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ai 真正的力量,总有一天,人类会选择与机器融合。
在未来人工智能领域中,超级 ai 将会成为一种潜在风险,它会看得更透彻,能够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许多人仍然对未来智能助手是否会变得越来越智能感到不安。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无论是智能助手还是超级 ai,都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出现。
以电影树立国家形象
在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要实现以电影树立国家形象的电
影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对电影行业的关注度,提升电影制作、电
影产量值,使电影制作更具内涵,达到以电影传递中国文化的良
好诉求。特别是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立足于本土文化,通过
画面的组成与呈现,传递中国文化信息,提升了西方观众对中国
电影的认知度,让中国电影在国际发展中更具影响力。基于此,中
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应立足于本土文化,明确电影的受众群体,以
全球性的多语言信息表达、呈现形式为主,实现语言层面的多层次
变化,以此使中国电影在多国领域中传递。电影的良好的传递模式
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达,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更容易理解。与
此同时,以电影树立国家形象的发展模式,以电影为信息的传递载
体,收纳中国的声音,借助电影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可以不断
地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电影可以多选取民族情怀与传统
文化融合的题材,以电影的呈现形式传递中国声音。
消除文化差异性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差异体现在多个
层面。而文化的差异性也阻碍了电影作品在国际化的进一步发
展,基于此,为了推进中国电影在国际化舞台上良好的呈现,中
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减少文化折扣的现象,消除各个国
家文化的差异性,以此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递提供良好的条件。
因此,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递,应消除文化的差异性,明确电影
传递国家的受众面群体,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例
如,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中呈现了较多的中国故事、中国
元素、中国风范,在中国乃至多个国家上映都受到了一致的好
评。而该电影的创作制作模式,也是国际市场上较为欢迎的电
影模式,促进了文化的良好传递,进而彰显出电影制作的内在
价值。
周韵淞 . 从文化折扣到文化接近:少数民族电影跨文化传
播策略研究 [j]. 视听 ,2021(01):69-70.
集体主义情怀:
《流浪地球 2》蕴含着中国文化独有民族性的艺
术传播和世界性的叙事表达 ,共同造就了《流浪地
球 2》的成功“出海”。培育优质的电影文化产品 ,
打造中国电影文化品牌 ,需要每一位电影人承担起
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发挥“去他者化”的文化主体
意识和全球化叙事的世界意识 ,加强华语电影在国
际电影市场的话语权。
无论是张鹏与刘培强之间的师徒情 ,还是刘培
强与刘启之间的父子情 ,都能体现出“舍小我 ,谋
大我”的家国情怀 ,这一情感更是在引爆月球的电
车难题之下,从台词“中国航天队,50岁以上的出列”
中得以爆发 ,引起无数中国观众的共鸣。但这句台
词同样引起了部分西方观众的争议 ,认为该情节在
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命令示威 ,从而剥夺了他人主动
出列的机会 ,是带有绑架性的极端民族主义。该文
化内涵的传播偏差也成为了部分西方媒体抨击中国
忽视个人的自由意志 ,激发民众极端民族主义情怀
的工具。故有不少西方观众认为 ,影片中隐含的中
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中国进行政治意识形态
之争的文化隐喻。
由此可见 ,《流浪地球 2》中带有中国特色文
化价值的影像叙事在国际影片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
解码误读和传播偏差 ,我们应当警惕西方部分媒体
对中国形象的抹黑和造谣。
人类命运共同体:
《流浪地球 2》着重体现了人类在面临太阳危机、
月球危机等文明存亡危机时的共同体意识 ,符合了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
起 ,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努力把我们生于斯、
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的人类
命运共同体理念。影片通过“为解决月球危机拥核
国家捐出全部核武”“面对太阳危机成立世界联合
政府”等情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成了文化
编码。
但影片在西方市场上映后 ,这些情节却被部
分媒体解码误读为“大国沙文主义”。不少西方媒
体认为影片忽视了反对移山计划造成直接灾难的
抗议民众 ,淹没了流浪地球计划中不同群体的声
音 ,将不在政府或者军队的普通人作为灾难背景一
闪而过之。由此 ,部分西方观众认为 ,影片将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刻画成了国际社会的公敌 ,将代
表美国的人物角色刻画为野蛮的、刁难的负面形
象 ,而将以中国为首的国家视为正义的、人道的正
面形象 ,其提出的计划和方案都隐含着“大国沙文
主义”。
可见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理念的表
达并未完全得到西方观众的有效解码 ,这些文化解
码的误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折扣的产生。
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影片核心自我的定位 ,使得原本的家庭概念延伸至宇宙空间 ,
定位于“人类命运”的关注 [6]。《流浪地球 2》以整
个人类文明为叙事视角 ,消解了具体的“国家”的
概念 ,运用多元化的文化表达 ,不再将未来世界的
想象局限于西方世界 ,也冲击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
雄主义。无论是空间站的航天员还是引爆核弹的“敢
死队”,影片都以人类文明为整体,采用更为国际化、
多元化的群像英雄书写 ,以完成人类共同体的未来
想象。
刘春.当代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共同体美学建
构及民族性表达[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
(1):30-37.
总的来说 ,传统的以西方中心的科幻电影叙事
逐渐转移为“人类中心主义”,《流浪地球 2》的未
来书写形成了一套中国式的未来史学 ,使未来世界
更加契合我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象构建。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
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电影
中进行国家形象的自塑,将有助于扭转西方发达国家把持国际话语权、对中国进行
不实甚至丑化的形象宣传状况。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创下了春节档电影的最
高票房纪录,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同时,《流浪地球》在海外上映,成为
美国电影市场的外语电影票房“现象级”作品。对此,《纽约时报》评价道:“中国
电影业终于加入了太空竞赛,《流浪地球》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来临。”
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中国影视作为中国文化
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形象塑造的重要媒介,也是世界了解中
国的重要窗口。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外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和艺术思维方
式等方面的差异,影视作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又会引发不同的观众反应,产生不同
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等也常常会对跨文化理解造成阻
碍。自《流浪地球》上映以来,国内有许多文章就其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柯弄璋
2019;李诗溢 2019;吕冰 2019;杨超 2019),但基于国际受众评价的实证研究却寥
寥无几,仅有几篇提到了《纽约时报》及《福布斯》杂志的正面评价,缺乏对普通
观众和专业影评人反馈的全面深入分析。近年来在“逆西方化”的国际大环境中,
中国电影的发展遭遇了诸多困难,一方面对内不断强化国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
同,另一方面在国际传播中也面临打破文化隔阂的巨大挑战(尹鸿 2021)。影视传
播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在“逆全球
化”甚至妖魔化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当下。本文将从国际受众视角,基于国外影
评网站rotten tomatoes(俗称烂番茄影评网)的受众评价(普通观众短评和专业影
评),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流浪地球》的跨文化传播表现,并对中国电影如何在
跨文化传播中助力中国形象重塑提出建议。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多体现在文化价值观差异和艺术思维差异上,而这些
差异极易引发误读现象。首先是价值观差异。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全球化语
境下中西文化价值观存在许多差异,因此文化误读屡屡发生。中国文化侧重整体,
倡导合作,强调集体的力量,追求“忘我”境界;而西方文化侧重个人,宣扬个人
英雄主义,强调个性,追求自由与平等。面对世界末日,《流浪地球》提出了使用
地球的全部资源和力量,建造发动机,将地球驶离太阳系的凯发app的解决方案。影片未推崇
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倡导团结合作,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完成拯救地球的任务。这种
注重集体力量的东方方案让一些国际观众不解,但也因其新颖的特色,吸引了一些
观众的注意,获得称赞,如t 8所说:“电影强调全人类的集体努力,而不是个人,
这一点几乎不需强调,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今日的全球化语境对中国电影的本土化符号提
出了更高的期望 ,通过重建电影文本的民族性文化
传播者应当让世界认识到当今中国的电影文化 [1]。
张苏秋 [2] 认为 ,如今的国产科幻电影告别了对好莱
坞超级英雄叙事的简单模仿 ,出现了本土化叙事的
自觉意识 ,开始挖掘科幻电影在形塑受众文化价值
和思想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流浪地球 2》的叙事
空间以中国元素为背景 ,相较于前部《流浪地球》,
中国文化的密度更高 ,程度更深 ,在多个关键情节
和道具中都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找到相应原型 ,
在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的同时 ,也摆脱了过
去“自我他者化”的叙事视角 ,突出了国产科幻影
片的“文化主体”意识。
张苏秋.从国产科幻电影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艺术表达与传播[j].艺术传播研究,2022
(4):12-18.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1.角色的行动逻辑隐含“安土重迁”的乡土
情结。无论是个体书写还是群体记忆 ,《流浪地球 2》
中华人角色的行动逻辑在人类危机面前始终离不开
“乡愁”。在个体书写中 ,韩朵朵(王智饰演)在身
患癌症的生命之末回到自己曾经的家——早被冰雪
覆盖的上海 ;在群体记忆中 ,以周喆直(李雪健饰
演)为代表的中国外交人员面对种种困难和阻挠 ,
依然坚持“移山计划”,建造 1 万座发动机推动地
球走向新家园 ,开启长达 2 500 年的“地球流浪”。
无论是超长的时间跨度还是伟岸的历史雄心 ,都摒
弃了受基督教义诺亚方舟神话影响下的西方科幻话
语体系 ,而是采用独属中国式浪漫的家国情怀和故
土情结。
2.故事的叙事逻辑符合“以人为本”的哲学
思考。与西方文化相比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
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品格。影片中的数字生命派迎
合了常见科幻电影叙事中的“巴别塔”隐喻 ,并将
工具理性发挥到极致 ;而流浪地球派所代表的“人
的世界”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哲学
表达。在故事情节的矛盾与冲突中 ,影片通过“没
有人的文明 ,毫无意义”这一台词道出影片的精神
内核 :人类文明的存续 ,表达出影片创作者对人类
与科技关系的哲学思考 ,有益于构建中国式科幻的
人文精神体系。
3.《流浪地球 2》在叙事结构中采用“编年史”逻
辑 ,其主要的时间线界定在人工智能诞生自主意识
的 1987 年至月球危机爆发的 2058 年 ,属于“近景
想象”。故在影片的未来史书写中 ,其叙事文本与
中国的现实社会存在着紧密联系 :人类移居地下城
后北京房价暴跌至六百块一平方米 ;在刘培强(吴
京饰演)打斗过程中 ,黑人小哥强调“咱还没转正 ,
不享受医疗保险”等内容 ,引起了中国受众的中国
式幽默 ,但更能引起广泛受众对中国式未来史的想
象共鸣 ,还是当属于影片中的硬核科幻元素。
电影作品的语境文化内涵往往通过文化价值观念来表现,与低语境的电影不
同,《流浪地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不仅仅体现在电影角色的对白中,更多的体
现在人物行动选择的深层逻辑上。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行
为动机的深层逻辑、电影情节的意义及电影作品的主旨。相反,对文化背景的不
了解则会导致无法理解电影情节,觉得情节荒谬等情况。
(一)集体主义
电影《流浪地球》作为典型的中国科幻片和西方好莱坞式的科幻片相比,其
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背后表达的集体主义观念。近年来,在受众市场上受欢迎
的好莱坞科幻片,如《复仇者联盟》系列、《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等等,
都属于个人英雄主题的科幻电影,放大了主角的选择和影响。主角为了拯救世界
作出了决定性的努力,是世界英雄。而电影《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的是全世界
各个国家的人民。在拯救行动中最关键的“撞针”计划里,各个国家地区的队员
都一起决定放弃和家人最后团聚的时刻,加入到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救援计划
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身份国籍都被弱化,共同的身份是完成这次救援计
划的一份子。导演在电影中不仅没有强调中国人的身份,甚至有些许弱化。可以
说,电影中所有的行动和利益诉求都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帮助地球流浪是为了
让更多的人能够生存下来,救援队员在行动中用自己的牺牲去换取火石的保存,
也是为了集体生存的希望。同样,在影片中导演也在有意的“去英雄化”,主角
也不一定会成功,刘启、王磊一行人运送火石经历了重重磨难和牺牲,任务依旧
失败。但在所有人“饱和式”的救援下,其他国家的队伍成功点燃了发动机。电
10影展示了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某一位超级英雄的热血和激情就能拯救世界,
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这种集体的英雄主义思想就是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个体的人意味着生产力,更多的人则有更多的劳
动力,这一点同样也反映在中国传统“多子多孙多福气”的生育观上,而这些思
想实际上都来自于对集体力量的信服,人多力量大。同样,在中国文化中,儒家
思想是社会治理的思想政治价值体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强调集体主义的。
儒家文化强调“仁”、“仁者爱人”,这个仁便是对其他人的仁,是对社会其他
主体的仁。(李海超,2018)要实现仁就要有一种大爱与对集体的博爱,这种博
爱就带来了为集体献身、以集体为重的思想。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诉求是先
于社会存在的,个人才是社会的本源。
除此之外,影片的集体主义背后凸显地更是一种弱小者、平凡者、普通人联
合起来改变人类命运的价值观念,所有的人都只是普通的一份子。而这一观念本
身也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中国国际合作理念的微观呈现。在未来
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呼吁以合作和集体主义的原则实现美美与共的共同发展,求
同存异,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存理念。
(二)故土情结
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有家,都要回家。这一
思想反映到电影中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点和西方海洋
文明下的科幻电影则完全不同,海洋文明中末日来临时,他们通常选择的是离开
旧的地方,开疆拓土,寻找新的家园。比如电影《2012》中,末日来临,大家选
择放弃地球,登上“诺亚方舟号”寻找适合人类栖息的新家园;电影《星际穿越》
中面临末日时,选择的是探索宇宙中的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但《流浪地球》
选择的是在茫茫宇宙中带着地球去流浪,带着旧的家园继续生活。何颖利(2019)
评价道“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中国人想象力足够充足,而是农耕文明下培养出
来的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以及中国人特有的归属感”。电影导演郭帆在接受采访
中同样表示,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选择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房子、对于土地
的浓厚的情感。(郭帆;孙承健;吕伟毅;夏立夫,2019)此外,电影还安排了
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韩子昂作为上海人,一生经历波折,妻子离世,儿子远离,
自己也经历了社会的巨变。但最后在护送火石的过程,在上海牺牲,他在生命的
11最后回到了自己生长的故土。这背后反映的也是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
故土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是最后生命归属的地方,回到故土才算完成生命的轮
回。
这些情节反映的观念也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溯源。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
文化是从黄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在过去中国的小农经济中,土地可以说是所有物
质的来源。人们依赖土地生存,也只需要依靠土地。不需要向外探索就能满足所
有的生存需求。因此,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感情也是极为深沉的。并且,对于中国
人来说故土不仅仅是生长的故乡,更是精神的寄托、文化的根。特别自千禧年以
来,网络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年轻人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回忆
中故乡的朴实美好更加凸显。房贷、家庭的压力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日新月异的
变化中更加感到焦虑与不安,带着地球去流浪也是现代中国年轻人寻找新的文化
身份认同和构建新的精神家园的一种方法(李彬,2019)。
(三)人定胜天
电影《流浪地球》中除了集体主义的文化观念外,也表现出了对集体和个人
力量的信任,只要努力不懈就能达到目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造世界、
去改变命运,人定胜天。在电影中要完成地球的“流浪计划”需要一百代人齐心
协力、共同努力 2500 年才能实现。面对这 2500 年中遇到的困难和变数,支撑他
们的是对希望的坚持,人定胜天的意志。电影中刘培强对马卡洛夫说“我们还有
孩子,孩子的孩子还有孩子,终有一天冰也会化成水的”。这句话反映的就是中
国传统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式的精神。同样,长达 2500 年的救援计划也是中华
文明之下特有的文化理念。通常在西方科幻片中很少有这么长时间设定,即使是
面对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他们都会选择黑洞或者技术来克服,比如《星际穿越》中
作者就选择用迁跃技术来克服及避免数十光年甚至数千光年的时间债,只有拥有
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才会更偏向于设计与想象出一个长达 2500 年的流浪计划。
电影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情节是,联合政府第一时间发现地球无法摆脱木星的
引力时,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立即采取最优解——“火种”保存计划,而是调动所
有资源进行最后的抢救。直到最后的努力结束后,联合政府才放弃拯救地球,发
布地球即将毁灭的消息。这样看起来“浪费资源”的行动实际上也表达了即使身
处绝境之中,也不轻易放弃的信念。而后,当联合政府宣布救援行动失败,从科
12学的理论上说地球已经没有拯救的可能性,刘启等人提出的点燃木星计划也早已
被以色列科学家提出并否定。在这重重铺垫下,中国救援队依旧没有放弃,决定
“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这种明知道努力可能不一定有回报,但依旧
全力以赴的观念表达的是对自我力量的信任,直面解决灾难的勇气。而这一文化
观念在早期的中西方神话故事中就能发现差异,早期人类在面对末日洪水时,西
方文化选择的是建造诺亚方舟号,逃离洪水的灾害。而中国则是选择大禹治水的
方式,直面灾难,对洪水进行疏导,驯服大自然的力量。
(四)天人合一
电影《流浪地球》也在传递着中国式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庄子认为:“有
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和人之间是一体的,自然和谐,人才能和谐,人
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但人为了发展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打破人与自
然的平衡,使人失去了自然本性。而人的修行就是打破这些枷锁,实现人和自然
之间的协调统一。这与西方文明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完全不同,进化论强调肉弱强
食,人在自然中是竞争关系,但中国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共生。在电影
中,因为人类专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过度消耗资源,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地球上灾难频发,太阳急速膨胀、老化,因而人不得不放弃现在的生活转入地下
城生活,开始流浪。刘启回忆起自己和父亲共度的美好时光是在繁星满空的自然
夜晚中。刘培强与俄罗斯宇航员马卡洛夫临别前约定,等任务完成要带上妻子儿
子一起去贝加尔湖畔钓鱼。对于他们而言,美好的生活时光就是和家人在自然中
共处的时光。同样,在这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背后,也体现了中国对于国际环境
问题的处理方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整部影片从剧本到拍摄都是由中国团队完成,导演坚持用中国团队完成电影
特效画面的制作,他认为中国人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影内涵,有能力把中国的观念
表达出来。可以说,整部电影不仅是单纯意义上中国自主拍摄的科幻电影,更是
中国思维下的科幻故事。对影片观众来说,了解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感情才能理解
为什么电影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坐着飞船去寻找新家园;了解了人定胜
天的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刘启一行人一次次挑战不可能的任务;了解了集体主
义才能理解电影中说每一个人都是拯救地球的英雄。中国文化是典型高语境文化,
要了解中国文化本就有一定的难度,要将对文化的理解融入到对电影理解又增添
13了挑战。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差异越大,对影片中的情节设定不理解,就
越难在电影中找到共鸣。
研究现状:通过对谷歌新闻(googlenews)上关于《流浪地球》的电影报道统计,本文
发现自2019年2月5日至5月5日,有112家国际媒体关注《流浪地球》,发布
了共计134篇电影相关报道,其中2019年2月的报道量占比为53.7%。与此同
时,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推特上,包括中国外宣媒体在内的多家国际媒体,比如
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新华社(xinhuanews)、科技博客(theverge)、美国
有线电视网(cnn)等,都参与了对《流浪地球》的报道,并引发了推特用户的较
大关注。
针对《流浪地球》的国际传播效果,盖琪(2019)认为《流浪地球》之所以成为
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不仅在于它在技术美学上的飞跃,更在于它对文化价值的
探索,即创造了一种“新大国叙事”的媒介叙事范式,开辟了一条“注重兼容性和
共在性的价值表述”的路径;徐百灵、李小琴(2019)指出,尽管《流浪地球》在科
学素养和人物刻画上存在欠缺,它却较为充分地调动了观众的情感,符合海外
受众的文化诉求,并且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引发海外华裔的强烈共鸣;王伟伟
等人(2019)认为电影以亲情为线索,衬托出主角刘培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
国情怀,并且摆脱了好莱坞电影的传统范式。尽管如此,也有研究提出反对声
音,郑言(2019)指出尽管《流浪地球》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这种既迎合“好莱
坞语境”又试图发出中国声音的大片依然没有很好地履行对外传播职能,在输
出中国价值观层面继续“受阻”。由此看来,学界对《流浪地球》的国际传播效果
中国价值观:
(一)《流浪地球》成功传达了中国独有的集体主义精神
有油管用户表示“当末日来临时,美国乘坐飞船离开,中国则选择拯救”,表
明中美不同文化的碰撞造就了电影理念的巨大差异,也正是这种巨大差异推动
了电影的成功。对于油管用户来说,《流浪地球》给观众的惊喜不仅仅在于这是
中国制作的第一部堪称优秀的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是,它传达的是一种与好莱
坞大片截然不同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种中国独有的、一个都不能少的
人类精神,深深震撼了油管用户。有一位用户这样评论道:“我已经对美国人拯
救地球的好莱坞戏码感到腻烦,《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人人拯救地球的故事,胜
利归功于全人类的 团 结。”此 条 评 论 被 点 赞 了944次,得 到 大 量 其 他 用 户 的 认
可,他们通过《流浪地球》深刻感受到人人皆可以是地球的英雄。
(二)立意极高的电影精神让对好莱坞电影产生审美疲劳的国际用户
耳目一新,成为改变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契机
电影是连接观影者和其传递的文化精神的重要桥梁,电影愈受欢迎,桥梁
的作用愈发明显。以往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形象都是落后、单一的,观众很
少把科幻电影和中国联系在一起,但《流浪地球》精湛的特效画面使油管用户对
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大幅改观,立意极高的电影精神让对好莱坞电影产生审美
疲劳的观众耳目一新,为他们带来截然不同的观感体验。例如,在油管视频网
上,《流浪地球》频道播放量第一的视频下,有一条被点赞了2932次的油管用户
评论:“从中国的视角出发,世界团结一体;从美国的视角出发,只有美国人能够
拯救世界。”还有用户认为电影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英雄的征程,而是一个物
种的征程”,均反映出观众对好莱坞套路的审美疲劳以及对《流浪地球》精神内
涵的肯定。电影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软性途径,相较于国家主导的形象宣传
片,更能让海外受众放下对中国政府的怀疑。因此,《流浪地球》一定程度上成
为改变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油管用户都习惯性地将美国好莱坞电影与《流浪地球》
相对比,用“比起美国电影,中国……”“《流浪地球》比好莱坞电影更……”之类
的句式表达他们对该电影的肯定、对好莱坞模式的审美疲劳,这不仅仅说明了
中国科幻电影凭借《流浪地球》获得了国际受众的肯定,也反映出好莱坞电影依
然是国际电影文化产业的领军者和衡量标准,中国的电影文化输出难以脱离西
方语境。
但是,从文化的本土化传播来看,《流浪地球》并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本
土化电影,它没有好莱坞夸张戏剧化的桥段,没有著名的国际影星助阵,却获得
了国际观众的认可,反映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转向,即用共通精神连接海外
受众。前文已经提到,国际媒体曾诟病中国电影过度宣扬“民族主义”“大国主
义”,事实上这是将中国电影渲染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极端的民族主义相混淆,
《流浪地球》绕过了容易被西方媒体借题发挥的敏感元素,成功传达了中国的集
体主义价值观念。由此看来,在全球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世界人民可能更倾向
通过集体方式承担风险的心理,也说明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内核能够成为引发
文化共鸣的桥梁。
(三)对华意识形态偏见和刻板印象是负面评价的主要内容
尽管多数评论都表现出油管用户对《流浪地球》的喜爱,但还是有少数用户
以极端的意识形态偏见衡量电影好坏。比如,有用户认为《流浪地球》完全就是
中国共产党的海外宣传片,目的在于渲染中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还有用户完
全抛弃电影事实,声称只在影片中看见了中国面孔,表 示“中国人只是想要特
权,正如他们在南海争端里所做的那样”。这些渗透了严重的意识形态色彩的
负面评论,反映出油管网站同样是西方话语的镜像平台,对中国形象持有刻板
印象的用户依然在构建中国的“他者”形象。